全校參與、及早識別、
及早支援、家校合作
理念
學校很重視每位同學的學習。在全校師生認同及包容的共融環境下,從政策、文化與措施三方面互相配合,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課程調適、功課調適、評估調適,及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朋輩輔導(小老師計劃、大哥姐計劃)及課後班學習小組支援服務。 |
「全校參與」模式: 支援融合教育政策
本校致力營造共融的學習環境,靈活運用資源,落實有效的策略以照顧不同學生需要,並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和特殊教育需要,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讓每一名學生能發展潛能,尊重個別學習差異,共同締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建立關愛文化。 |
支援措施包括: |
全校參與:
|
及早識別、及早支援: 小一及早識別計劃,找出有需要的學生,在接受教育心理學家評估前先提供支援 |
家校合作:
|
家長有用網站及程式: |
協康會設計的流動應用程式 |
其他支援: 自學獎勵計劃:完成GOOGLE FORM的主科基礎但必要的內容後,可獲積分,之後可換取小禮物。 |
推行融合教育的核心人員
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 |
帶領學生支援組,專責統籌和推動「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 |
特殊教育需要支援老師 |
支援課程調適及小組工作 |
校本小老師計劃統籌老師 |
管理學生小老師及小同學的學習檔案 |
特殊教育需要教學助理 |
入班支援/課後小組安排/支援言語治療及跟進相關文件 |
全校教職員(包括校長、副校長、社工、老師) | 在政策及日常課堂及課後教學上支援有學習需要的學生 |
三層支援模式
第一層 | |||
1. 探究學習 | |||
|
|||
|
|||
2. 學與教策略(包括優化全班式教學 / 課業與評估調適 / 特殊教育校本學科鑽研計劃:優化全班式學與教策略) |
|||
• 鷹架教學及提問技巧 |
|||
3. 情緒社交 | |||
|
第二層 |
1. 功輔學科鞏固小組及課後學科鞏固小組(由學校老師任教) |
教師以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進度及課堂表現作為選生準則,為有學習支援需要的學生提供功課輔導課,幫助學生鞏固學科的基礎知識。 |
2. 其他課中及課後支援工作包括: |
• 課後小組(由外判機構舉辦中文讀寫小組、英文拼音班、專注力小組及社交訓練小組等) • 朋輩輔導(小老師、大哥哥大姐姐計劃) • 入班支援(教學助理) |
第三層 |
個別學習計劃 |
諮詢教育心理學家後,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個別學習計劃」(IEP)(學生支援組與學科老師會定時檢視學生的學習進程及與家長會面講解進度及檢討成效) |
![]() |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 |
本校為錄取的非華語學生提供額外支援,幫助他們學習中文:為非華語學生安排抽離式中文學習小組,教師團隊亦參與不同的課堂研究計劃,優化課堂。此外,學校會安排非華語學生參與多元化的課後小組,及舉辦文化共融活動,讓學生能融入校園及社區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