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

        「人之所以能,是因為相信能。」維吉爾Publius Vergilius Maro

        每一位學生都具有能力或者潛能,所以我們會以耐心和愛心,並運用各種方法,因材施教。學生透過多元化的學習經驗,親身在探究中汲取知識,建構自己的學問和價值觀,從而在德、智、體、群、美各方面都有均衡發展。學生在老師的教導下不斷發揮潛能,各展所長,在不同的學習領域享受成功的喜悅。透過教育,他們能夠培養到獨立思考、正確價值觀、愛已愛人,成為關心社會的好公民。

 

        「每位學生都應該接受優質的教育,能夠被啟發潛能,在學習中享受成功,建立自信,未來成為才德兼備的社會棟樑。」每位學生都是獨特,擁有未曾啟發的潛能。由於學生之間有差異,他們的潛能也不同,只要加以啟發,他們將來定能夠各展所長。教育工作者要堅持教育,不放棄每位學生,本著一個也不能少的精神,以愛心和耐心施教,發掘他們的優點,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在不同的學習領域達致成功,從而建立自信,成為有優良品德和具備多元能力的領袖,未來貢獻社會和國家。

學校教育是培育新一代,應著意栽培學生具備以下特質:

i.      肯定自我的同時,更應具有積極的世界觀;

ii.     掌握最新的知識和技能,具備明辨性思維和自學能力;

iii.    具備與國際溝通的能力,包括語言及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

iv.    具有良好及積極的價值觀,明道律己和熱心服務。

    由於現今社會風氣崇尚自由和追求個人權利,人變得較自我中心,莫視自身的責任。學生要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正向的人生觀和高尚的品格尤其重要。學生要有高尚品格,言行舉止要合乎道德規範,有公德心,替人著想,感受別人的感受,不會任意妄為,才能立身處世。

    學生掌握世界發展的脈動,了解其對生活的影響。學生要有能當未來領袖的志氣和魄力,平時從新聞、互聯網絡取得資訊,懂得觀察、分析、判斷,關心社會、國家和世界。在確定自己的國民身份,同時亦要具有競爭力,如積極的世界觀、明辨性思維、終身學習和與國際溝通的能力,還要包括應用資訊科技的能力、創意思維和創造力。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也是學生學習實踐的舞台。在上帝的祝福下,學校每位持份者共同參與,以生命影響生命,建設關愛校園,營造一個愉快、和諧的環境,讓每位學生都像主耶穌,無論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